
2025年4月12-13日,第三届中国创新发展政策与管理年会在广州成功召开。年会以“数智创新与战略转型:理论、实践与政策”为主题,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创新与发展政策专委会、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创新理论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数字创新与管理专委会联合承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陈凯华和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小节教授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本届年会吸引了全国近20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0余名创新领域学者及师生参会,围绕数智时代的创新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与政策制定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
开幕式上,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卓武、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穆荣平理事长先后致辞。两位嘉宾都阐述了数智创新引领社会进步的时代趋势,也对会议成果寄以殷切期待。


主旨报告的第一阶段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柳卸林教授主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思考”的主旨报告。穆荣平指出,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包括政策支持、国际合作关系转变、多种变革及趋势影响等。为此,需通过建立愿景引领技术预见决策支撑体系、健全国家创新发展政策体系、数字赋能科技创新发展系统能力建设以及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体系化发展,实现科创中心系统性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胡志坚教授作了题为“AI4S:新科学范式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的主旨报告。胡志坚指出,科学发现正重塑科技创新格局,历经经验、理论、计算和数据驱动四个新范式的转变。AI4S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利用AI处理海量数据探索宇宙奥秘;气候科学借助AI分析气候数据、预测气候变化;在医学领域构建虚拟人实现个性化医疗等。胡教授还指出AI4S面临的诸多难题及AI4S未来发展的若干视角,如大型语言模型(LLMs)可推动AI4S发展,但需解决与人类语言互操作性问题;AI 将助力科学发现突破壁垒,应探索多种研究方法等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刘强教授以“AI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展开报告,深入探讨了AI在制造业的应用及制造业发展战略。刘强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其智能化发展,我国应利用智力优势推动制造业数智化升级。AI赋能制造业体现在五类车间智能行为和大模型技术应用上,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类型,其中集成创新的关键是技术适配。装备制造企业可通过协同知识复用、场景驱动并行化设计等方式实现知识创新与数字资产增值,构建领域模型生态以释放智力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李垣在报告中以杭州“科技新贵”的发展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思考。他阐述了创新、创业、创投协同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的理论基础,对比了“三创”协同体系与其他创新生态理论在主体角色、核心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指出该体系在促进资源整合、技术商业化等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此外,他还构建了包含多种相互关系的研究框架,提出一系列协同影响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企业创新成效。

主旨报告的第二阶段由李垣教授主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柳卸林教授以“中美脱钩情境下中国企业科技合作的重新校准--从ICT产业看”为题展开报告。研究发现,中国ICT企业在脱钩后优先将研发投资转向国内合作伙伴,尤其是国内企业。企业外向性会抑制其与国内企业的研发合作,但对其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影响不显著。政府支持对企业与国内主体的研发合作未产生显著影响,且中国企业与国内各方的合作未带来利润增长。

华南理工大学朱桂龙教授作了题为“创新联合体建设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主旨报告。朱桂龙首先指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接着以加拿大优秀网络中心和德国为例,介绍了创新联合体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经验。他认为,企业主导创新联合体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最后他结合我国实际详细讨论了“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创新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几个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凯华教授作了“关于数智驱动创新发展理论思考: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主旨报告。陈凯华指出,人工智能可以优化要素组合并可更快速引入生产体系,通过重构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 ),推动创新范式的本质变革,因而需要重新理解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同时,人工智能驱动投入、工艺、产品、市场、组织这五类创新范式升级,通过增强研发主体效能、驱动知识融合创新、优化研发资源配置以减少重复研发等渠道赋能知识生产,改变知识生产模式和动力。

在学术交流报告分会场环节,本届年会共开设了15个平行分论坛,240余位作者进行了学术论文汇报,60余位优秀学者担任主持人和点评人,涵盖数智创新与转型、创新发展的中国模式、创新网络与创新生态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创新政策与平台支撑、政策组合与创新发展、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数智赋能战略转型、创新战略决策与领导、数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数绿协同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与ESG表现、数智人才发展与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化与伦理治理、数智化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等议题。现场学术氛围热烈,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激发创新火花,涌现出一批富有洞见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4月12日下午,大会针对“数字创新与战略转型”的议题召开了圆桌闭门会。穆荣平理事长和朱桂龙教授先后主持闭门会议,哈尔滨金融学院副院长武建龙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白俊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汪雪锋教授、中南大学王昶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葛淳棉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刘兰剑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5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交流讨论。
4月13日上午的主旨报告持续聚焦前沿趋势。主旨报告的第一阶段由哈尔滨理工大学武建龙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余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需从供给侧推动AI创新与软硬件生态建设,从应用侧助力产业智能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握创新规律,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助力企业应对新挑战。
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周源教授从技术、市场和政治视角报告了三项关于区域创新的研究,发现OFDI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数字治理和AI起到增强作用;官员职业印记可推动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官员注意力起中介作用;高校-产业合作能提升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吸收能力和AI集成起正向调节作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苏屹教授聚焦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研究,基于内生动力(如增强空间联动)、外生动力(如鼓励非国有经济)及关键策略(完善标准体系等)三方面,提出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发展的建议 。
主旨报告的第二阶段由昆明理工大学乔朋华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焦豪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数字技术使能的生态系统新探索”的主旨报告,强调从工业经济时代到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获取绩效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基于数字技术,具有本原性,强调多边合作。
同济大学解学梅教授作了题为“如何跨越平台创新鸿沟:一个理论性探索”的主旨报告,提出COSMOPlat和讯飞两类平台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价值导向、结构和涌现特征,分别借助特定演变机制实现价值创造机制的“首次跨越”与“二次跨越”。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郭京京教授作了题为“Policy Instrument Mix and FirmInnovation”的主旨报告,提出政策工具组合强度和多样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财务松弛会调节政策工具组合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在期刊见面会环节,《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管理评论》《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Policy》等期刊的代表与参会学者展开深入交流,详细解读了期刊的办刊理念、选题方向及投稿规范,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发表指导。

期刊见面会之后,大会举行闭幕式,由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文聪教授主持。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培清代表承办单位致答谢词。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张学文教授代表下一届承办单位致辞。穆荣平理事长在闭幕致辞中系统总结了本届年会的学术成果,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