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社会科学院与肇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肇庆学院隆重举行。本届竞赛规模空前,吸引全省161所高校、逾20万名大学生参与,共征集科创作品3.6万余件,汇聚了全省高校青年的智慧火花与创新成果。

在本届比赛中,管理学院学子表现优异,两个项目晋级终审决赛,分别荣获省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特等奖项目
作品名称: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解析与破局路径
团队指导老师:奚菁、禤欣、黄龙标
团队成员:刘逸、黄焕烨、潘泽佳、郭楚敏、冯倩滢、曾莉婷、罗乙、石海宁、林心怀

团队作品简介:本研究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为样本,遵循“现象-动因-对策”逻辑,重点解决三个核心问题:慢就业群体的类型识别;从社会结构主义视角剖析不同慢就业群体的多维影响因素;提出破局方案的构建路径。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确立研究目标和策略,爬取16532条网络评论揭示社会趋势,深度访谈83名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构建“技能-期望-心理”三维分析框架,并通过 1823 份问卷量化核心影响因素。研究突破传统二元分类视角,创新性地将慢就业群体细分为积极慢就业、逃避型消极慢就业与受阻型消极慢就业,积极慢就业者以自主规划、注重技能提升为特征;逃避型消极慢就业者以家庭依附、自我防御为特征;受阻型消极慢就业者以被动受限、焦虑内耗为特征,这三种类型并非静态,而会随着个人心态、外部环境以及能力水平的变化而动态转变。同时研究基于结构功能理论从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维度识别出三类慢就业群体的差异化成因,并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成因提出“精准分类”、“双轮驱动”和“系统支持”的三大破局之策,旨在推动社会对“慢就业”现象的理性认知,为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生态、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一等奖项目
作品名称:从“算法之囿”到“温度赋能”:新业态劳动者职业认同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针对广东省9市40区外卖骑手及网约车司机的调研
指导老师:周恋、吴燕鹏、何绍彬
团队成员:蔡淑琪、胡梦瑶、金炫宏、朱晏迪、宋雨诺、江思函、谢辉豪、黄维、麦恺岚、聂瑞阳

团队作品简介:项目聚焦于新业态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于一次次的问卷和访谈中,关注到新业态劳动者中的保险“裸跑”危机、“她力量”的崛起,也看到了新业态劳动者队伍高知化的趋势。团队成员从平台、政府、社会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收获了多家媒体的报道,也取得了企业、基层单位的推荐信和采纳信。调研结果为研究新业态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提供了更多可参考的路径,有利于在效率与公平、自由与责任、技术演进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好保障新业态群体的职业认同感,让这场“新业态革命”真正成为托举亿万劳动者梦想的方舟。
近年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学术科技竞赛,自去年9月赛事启动以来,从竞赛项目孵化、遴选到重点项目打磨、辅导,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统筹推进,针对项目中的短板与存在问题,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多次组织专家辅导和模拟路演,提高项目质量和竞争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参赛项目在本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入推进“以赛促学、以研促教、以创促能”的育人理念,鼓励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现场,在创新实践中绽放青春的智慧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