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功举办首期学术沙龙。本次活动以“人才地理学”为主题,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沈建法教授、上海大学朱宇教授、中山大学刘晔教授和南京大学古恒宇教授四位人口与人才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通过“学术分享+圆桌对话”的创新形式,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前沿理论视角与实践思路。沙龙由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文聪教授主持,管理学院院长兼研究院副院长吴小节教授致欢迎辞。
  
 
 图1 学术沙龙现场
  
 
 图2 领导致辞
 在学术分享环节,四位专家从多维度解析了人才流动的内在逻辑。沈建法教授以上海大学毕业生迁移路径为例,深入剖析了青年人才在“留沪”“返乡”与“奔赴其他城市”三条路径中的抉择逻辑,指出不同路径背后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朱宇教授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提出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应突破传统“人户分离”统计框架,建议引入国际可比的迁移事件数据,以更精准地把握人口流动趋势。刘晔教授基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高学历人才呈现“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格局,并指出城市行政等级、工资水平及高校规模是影响该格局的核心因素。古恒宇教授则聚焦大湾区人才红利释放,强调“提升现有人才转化率是后发地区实现追赶的关键”,为湾区人才政策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图3 沈建法教授学术分享
  
 
 图4 朱宇教授学术分享
  
 
 图5 刘晔教授学术分享
  
 
 图6 古恒宇教授学术分享
 圆桌对话环节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林丽洁主持,四位专家围绕“大湾区人才引育用留的战略前瞻”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沈建法教授指出,香港可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打造湾区人才培养枢纽,促进区域内人才双向流动。朱宇教授建议大湾区强化包容性优势,兼顾“创新源头”与“技能劳动力”双重定位。刘晔教授针对东莞产业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提出“引高校分校、强职业教育、补公共服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古恒宇教授则提醒需关注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长期挑战,呼吁为外来人才营造更加友好的政策环境和安居氛围。
  
 
 图7. 圆桌对话
 吴小节院长在总结中表示,本次沙龙为大湾区人才发展构建了跨机构、跨领域的交流平台,为研究院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启发。他透露,研究院未来将持续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在邀请学界专家的同时,积极引入政府部门与产业界代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研究院正在筹备“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智慧联盟”,计划通过学术交流与人才培训等项目,助力大湾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作者:林丽洁
 编辑、初审:李嘉雯、付辉建
 复审:马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