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1:中国土地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报 告 人1:吴克宁教授、博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时 间:2019年5月17日(周五)下午14:30—16:00
地 点:管理学院第三会议室
报告摘要:
土地是财富之母、发展之基、民生之本、生态之依。伴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全球地表覆盖发生全局性改变,从而导致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变化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同时也积累了十分尖锐的土地紧缺、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一系列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已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解决土地资源安全问题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肩负的一份大国责任和担当。我国地理环境丰富多样、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土地资源安全问题世所罕见,涉及的科学问题复杂而特殊,必须依靠中国科学家自己来解决。讲座首先介绍我国土地学科的发展历程,包括引进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重点介绍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学科的主要课程建设体系和代表性著作,介绍了在新时代土地教育工作者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分析现阶段我国土地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如何构建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对教育部新设立土地整治工程的基本架构进行了介绍。最后展望了土地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措施。
【吴克宁教授 简介】
n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分委员会副主任
n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n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n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n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土地利用、节约、监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n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题目2:中国山区农村的起源、现状与未来
报 告 人2:张凤荣教授、博导 中国农业大学
时 间:2019年5月17日(周五)下午16:00—17:30
地 点:管理学院第三会议室
报告摘要:历史研究和调研均表明,农业首先起源于高平原上,当平原上的土地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时,垦荒就向丘陵和山区发展。对西北、西南和东南6个山区县37个村庄的调研和对卫星影像的解译发现,山区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并且老龄化,耕地大量撂荒。究其原因是,城市化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收入远高于种田收入、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大等这些外因叠加在山区耕地自然禀赋差且不能规模化经营的内因上。日本山区调研也佐证了上述现象。因此,山区人口流失和耕地撂荒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山区,乡村振兴应找准着力点,对山区农村分门别类,调整优化山区居民点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
【张凤荣教授 简介】
张凤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是第六、第七届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专家。
长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利用规划和保护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省部项目十几项,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项目二十几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成果丰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有三项 :
(1)创新性地提出发挥大都市耕地的多功能性,将耕地纳入绿色空间,将基本农田作为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带,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耕地保护新思路。这一农田空间布局思路已经体现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和“三规合一”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之中。
(2)通过发表系列论文和提交研究报告,促进了国土资源部的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由注重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转变。其中,主笔完成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用于国土部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其中首次将生态安全指标列为限制性指标。
(3)是《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中质量诊断指标的拟定者,保证了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科学性。近些年开展农村问题研究,新作《山区农村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