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考取了广东机械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非常激动。当我满怀兴奋地到学校报到,一进校门,我的心情一下子从珠峰跌落到谷底,看着正在施工、灰尘扑扑、坐落山顶的学校,我流泪了。新生入学的前几天是最难适应的阶段,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老师每天晚上到宿舍看望我们;师兄师姐带着我们到食堂就餐。了解了学校历史和发展规划,我清楚认识到:管理专业在高校办学是起始阶段,未来发展是大有前景的。在老师的指导和培养下,我从一个不善言辞的女孩成长为一名学生会女生部部长。我渐渐爱上了专业,爱上了学校。
1989年,大学毕业时,面临留校还是到企业就业的选择,我想了很多,想到自己的成长,想到老师的教诲,想到学校四年的发展……我选择了留校!我做班主任时,第一届学生与我相差仅4岁,学生们觉得与我年纪差不多,都只叫我“小彭老师”,我几乎都是与学生共进午餐,与他们亦师亦友。现在这批学生已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为学弟学妹提供了很多就业和实习机会。
学校需要发展,师资队伍要不断发展壮大。留校后,学校先后送我到暨大、中大去学习。由于是在职学习,当时感觉时间不够用,而且感到很累。在暨大是跟本科学生一起听课、一起考试,而且课程都是原来没学过的。我一开始觉得自己已本科毕业,再与本科生一起学习不好意思。我的老师教诲我:学校要发展,你要成长就需要不断学习。到中大学习,由于交通不便利,每次听课我要从广园东路(原瘦狗岭路)骑自行车到中大南校区,路途很远。但是,谨记老师的教诲,我克服了困难,坚持下来了。为了更好更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承担了助教工作,与学生一起听课,并批改学生作业。
1995年,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成立了广东工业大学。学校规模在扩大,专业越办越强。在工作中,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既没有漂亮的文凭、也不像其他老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面对他们依然如此好学、勤勉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我感到惭愧的同时,更觉得这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只有自身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跟上学校的快速发展,与学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教学上,我继续坚持旁听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并且积极参加各高校举办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讨会、全国MBA生产运作管理研讨会。在参会过程中,我从同行那里学习到不少教学方法,学会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有一次为了听同行的教学经验介绍,周末开会,周日下午由浙江大学教授亲自带队到杭州丝绸企业参观学习,这是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机会,我不想放弃企业参观。但是我周一又有上课任务,于是我计划乘坐傍晚的飞机,哪知道航班延误,到了凌晨才到白云机场。我非常庆幸,除了疲倦劳累,我享受了教学盛宴,解决了多年教学中5S管理的案例困惑,同时又没有耽误教学。
在科研道路上,我跟着科研团队,做到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经济建设。2021年暑假,我参加清远市农学会举办的“英德市英红镇田江村农产品生产计划技能培训、咨询和指导”活动,并担任授课老师。在农产品生产计划技能咨询活动中,我到田江村经济合作社与当地种植户进行交流,实地调研石榴、无花果、红薯等农作物的种植及农产品深加工情况,对农产品深加工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我因此被聘为清远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队成员。在做企业横向课题时,有些趣闻趣事仍然记忆犹新。韩小花老师带着我和两位博士生到高要做企业项目,碰上了我这位路痴司机靠着手机导航,最后还是走了不少弯路,我竟然开车两次通过高速公路同一收费口。后来博士生上车时常幽默地说:我们上车睡觉吧,醒了就到广州了。这些笑话早已在我的同事中传开。
我勤奋努力地工作,参编了张毕西院长主编的《运营管理》教材;利用暑假多次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参观学习;主持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大创”项目……
弹指一挥间,我在广东工业大学整整工作了35个春秋,回顾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岁月,感慨万千。现如今,广东工业大学飞速发展,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大陆高校第35—49位,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全球第301—400名。有学校的平台,有前辈的教诲,有同行的指导,更有广大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我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并被评为副教授,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的。因为有了学校这片蓝天,让我能够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勇敢、快乐、自信地走下去。
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感谢老师对我的教诲,感谢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与学校共同发展、共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