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十五载四季轮转,岁月如歌;三尺讲台,八平方米办公室,三十五载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如椽大笔,写不完三十五载流金岁月;千言万语,道不尽本人满腔深情。2024年,是我来广工工作的第35个年头,至此我与广工共成长了35年。
1989年,即将迈出大学校门的我,未能如愿从事外经贸工作,导师的同学介绍我到广州当老师,考虑到当时广东工学院优越的地理位置,就来到了广工。初入职场,对未来的工作还懵懵懂懂,既充满期待,又有些茫然。还记得当时学校安排我担任资源系选矿专业学生的《重力选矿》这门课程,64节课的理论教学,通常每次讲课还没到下课铃声响起就没内容可讲了,只能让学生自己看书、提问,而学生因为没有接触到实际,也看不出名堂,提不出问题。当时我心里既着急又尴尬。 后来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学习,不短丰富教案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后面的课程就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好评。教学之余,我还积极参加系主任刘如意教授的研究课题,先后承担了广东韶关凡口铅锌矿、翁源铅锌矿、广西河池铅锌矿等十几个矿山的选矿研究课题,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当时广东工学院获奖级别最高的奖项。
随着90年代初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广工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系领导及时进行研究,重新调整专业,通过实际调研,决定开设“国土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新专业。1991年1月,我被学校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进修学习,两年的进修学习,我担负学校领导的重托,日夜苦读,积累素材,目的是为我校新专业的开办创造条件。进修回来时,我已经把新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都准备好了。由于该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当时公开的教材比较少,我只能通过老师的教案、研究报告以及自己的听课笔记等,收集素材。记得当时学院党委书记去北京开会,还特意去看望我,问我生活、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回广州后又吩咐系领导帮我解决问题,并公开表扬我。领导的关怀是我进步的最大动力,我即使生病也不落下一节课。回到学校后,我积极筹备新专业的成立,1993年9月新专业就正式招生了,学校要我担任系主任。
新专业的开办是非常困难的,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是缺乏的。必须招聘教师,购买教学设备与器材,筹建实验室,制定教学计划,还必须联系实习单位。万事开头难,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专业,又没有多少资金支持,当时的困难可想而知。我当时还担任新专业第一届学生的班主任,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学习、讨论,晚上又邀请同学们来家里看球赛等。到学生毕业时又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几年下来,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至今我都记得93级的每一个学生姓名和就业单位。
从教35年,我一共担任了7届学生班主任(每隔4年担任一次),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担任了20多年的系主任和支部书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35年来共培养了4届选矿专业和26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不断绽放光彩。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我还不断承担科研项目。35年来,一共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省、市及企业的研究课题共60多项,到校经费约2000万元,发表论文60多篇。多次被学校评为教学、科研、班主任、校友工作等优秀奖项。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因本人性格、爱好、天赋等所限,35年中也有不少遗憾。如个人在职学习不断,但是,临到博士毕业时却不参加答辩,博士学位失之交臂;正高职称评审一直以为条件不够(计算机模块没有考试)而没有申报;学校拟派我挂职锻炼,却因放不下科研工作而失去机会。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但是,我35年来顶住了市场的诱惑,始终没有离开广工,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内心很满足,也很快乐。在此,衷心感谢广工领导及同事,祝愿广工明天更强大!
